回首頁 關於知音出版社 知音書目 新書優惠 作者專區 購買知音書籍 知音網頁地圖
作者 / 書名 / 關鍵字 搜尋:
 
知音書目訂購單 知音書籍團購單 線上訂購 回知音首頁 線上訂購
中醫治療學原理
書號
書名
作者
語言
售價

04004

中醫治療學原理
孫孝洪 主編
繁體中文
精裝/600元
ISBN
978-957-9101-29-5
作者簡介
 

  孫孝洪:出生於五事業醫家庭,幼承家訓,研習中醫,1966年畢業於四川醫學院醫學系,現為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

        1964年起發表“對葉天士治絡法探討”、“對葉天士治胃陰法探討”、“怎樣發掘、整理葉天士醫案精華”等多篇論文,被收入《葉天士學說研究》一、二集。

        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理論研究,有“證的理論探討”、“注意複製證的病理模型”、“治法研究芻議”、“方劑學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密切結合臨床進行中藥實驗研究”等論文46篇,在《新醫藥學雜誌》、《新醫學》、《中藥藥理與臨床》、《浙江中醫雜誌》等刊物發表。



內容介紹

 

  中醫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搏鬥的豐富經驗的總結,是一門有獨特理論系統的醫學科學,建立在辯證基礎上的治療學有着極為豐富的內涵,探討中醫治療學原理,闡明其優勢,是提高中醫防治疾病水平,促進中醫現代化,加速中西醫結合,創立新醫學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過去,雖然應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方劑、中藥的作用,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非常零散,更由於多數忽視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特色,研究結果有一定侷限性,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系統討論中醫治療學原理的專著。

        有鑒於此,作者參考我國古今醫著和現代研究文獻近5000種,結合自己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體會,試從生理、生化、免疫、病理、藥理、植化、分子生物學、營養學角度,貫通理、法、方、藥,論述各種治法作用的特點,探討治病原理,並運用辯證法的觀點,闡述治療學的一般規律性,提出一些研究思路和改革研究方法的見解。其中,對一些中西醫的認識作了溝通和印證,在相互比較中尋找差異,說明中醫治療學的潛在優勢,這對於今後開闢新的研究領域,可能會有些幫助。此外,本着古為今用的原則,本書下篇各章還扼要回顧了中醫各種法的歷史演變過程,以便於瞭解作用的規則性,通過今後不斷的實踐,促進中醫治療學發展。

        本書部分章節曾經在國內多種醫學刊物發表,受到專家和讀者的好評,這次作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前後歷經八載,四易其稿,始告完成。應當提到的是,由於辨證論治的現代研究剛剛起步,許多認識還不成熟,一些治法及其適應證的研究,尚未展開﹝如吐法、和解法、祛風解表法及它們的適應證﹞,這一工作涉及的專業知識面廣,本書編排體例和內容都屬初步嘗試,其中不少提法是個人的推論和一種理論上的假說,加之學識有限,難免有附會和錯誤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本書的完成,得到我國醫藥界老前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周金黃教授,中國藥理學會理事長、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劉干中教授,上海中醫藥研究院匡調元教授,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鄧文龍研究員,中山醫科大學《新醫學》編輯組,四川省中醫管理局,華西醫科大學及我院科研處,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謝意。

目 錄
 

    上篇

第一章 “證”的實質探討

 第一節        論“病”與“證”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第二節        研究“證”的意義

   一、診斷學方面

   二、發病學方面

   三、治療學方面

   四、基礎醫學方面

 第三節        研究“證”的幾點初步設想

   一、以病釋證、以證釋病

   二、以症釋病

   三、以治測證

   四、改革實驗方法

   五、洋為中用
 

第二章        論“證”的客觀指標

 第一節 研究“證”的客觀指標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證”的客觀指標分類
            
一、“證”的共性指標
            
二、“證”的個性指標
            
三、證狀的指標

 第三節 研究“證”的客觀指標的
     思路和方法

   一、建立證候規範方案
   二、加強文獻研究、統一證候

     的標準醫療診斷
   三、求同與探異
   四、指標要求多種、特異、敏

     感,最好能同步測試
   五、重視“證”的病理造型
   六、建立“證”的數學模型
 

第三章        注意複製“證”的病理模型

     第一節 “證”的病理模型在方

       藥研究中的作用

第二節 “證”的模型研究概況

    和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複製“證”的病理模型

    的幾點建議

 

第四章        治法研究芻議

 第一節        治法的概念和源流

 第二節        研究治法實質的意義

一、以法統方[藥]、通假運

  用

二、以法選方[藥]、擴大運

  用

三、改造舊方、創制新方

四、闡明藥理、精煉成分

五、重新分類、發展新法

六、承上啟下、論證測方

 第三節        研究治法的思路

一、以證釋法、以方測法、以

  藥論法

二、着眼臨床、狠抓療效

三、以西促中、溝通認識

 第四節        研究治法的注意點

   一、研究治法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
   
二、研究序貫治法、複合治法

     的作用原理
   
三、研究影響治法作用的因素

 

第五章        方劑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

 第一節        分析法與綜合法的結合

 第二節        臨床研究與基礎研究的結

     合

 第三節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方劑藥理研究的結合

 第四節        “證”的實驗模型與“病”的實驗模型的結合

 第五節        “病”的客觀指標和“證”的客觀指標的結合

 

第六章        應當重視整理配伍理論和經

     驗

 

第七章        密切結合臨床進行中藥實驗

     研究─從臨床角度對中藥

     治療原理的初步探討

 第一節      中藥治療作用的一般規律

     性

   一、對症治療和抑制病因作用
   二、調動機體因素的作用
   三、調動機體因素與機體當時

     反應狀態的關係

 第二節  機體當時的反應狀態在藥

     效發揮上的重要性

 第三節        中藥研究的幾點建議
   
一、藥理研究中的分析法與綜

     合法相結合
   二、臨床觀察與藥理研究相結

     合
   三、藥理研究與中醫理論原理

     研究相結合
   四、單味藥物研究與複方研究

     相結

     合
   五、大膽創新立說,反對淺嘗

     輒止

   下篇

第八章        祛風解表法

 第一節        祛風解表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二、抗炎解熱作用

   三、調整免疫功能

   四、鎮靜、抗驚、鎮痛作用

   五、改善心肌營養,提高心血

     管生理功能

   六、解除體表血管痙攣,改善

     機體的反應狀態

   七、祛痰、平喘、止咳作用

   八、利尿作用

   九、改善消化功能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祛風解表藥個性原理

   三、探討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

 

第九章        瀉下法

 第一節        瀉下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增強腸道推進運動

   二、清腸逐毒

   三、護肝、利膽、清胰作用

   四、調整血液動力學,改善微

     循環

   五、促進漿膜腔積液[血]吸

     收

   六、改善呼吸功能

   七、保護腎功及利尿作用

   八、止血作用

   九、抗菌抑毒、消炎解熱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研究瀉下法的臨床意義

   三、探討瀉下方藥個性、共性

     的原理

 

第十章        吐法

 第一節        吐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排除宿食毒物,引流痰涎

   二、改變腹壓,調整內臟活動

   三、減輕水瀦留

   四、減輕喉梗阻

   五、改善機體反應性

   六、特殊的藥理效應

 第三節        結語

 

第十一章 清熱解毒法

 第一節        清熱解毒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抑制病原微生物

   二、抗腫瘤作用

   三、解毒作用

   四、調整免疫系統功能

   五、解熱作用

   六、消炎作用

   七、改善機體反應性

   八、抗休克作用

   九、保護內臟、促進損傷修復

   十、其他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清熱解毒藥個性和配

     伍原理

 

第十二章 清營涼血法

 第一節        清營涼血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抑毒、抗菌、抗腫瘤作用

   二、解熱、消炎、鎮痛作用

   三、調整免疫功能作用

   四、擴冠、強心作用

   五、減輕毛細血管中毒、防治

     DIC

   六、鎮靜、抗驚作用

   七、提高垂體─腎上腺皮質系

     統功能

   八、其他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清營涼血藥個性原理

 

第十三章 溫理法

 第一節        溫理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神經系統方面

   二、內分泌系統方面

   三、能量代謝方面

   四、消化系統方面

   五、心血管系統方面

   六、免疫系統方面

   七、抗菌、抑毒、殺蟲作用

   八、鎮痛消炎作用

   九、呼吸系統方面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溫理方藥共性和個性

     的原理

 

第十四章 和解法

 第一節        和解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抑制病原微生物

   二、解熱消炎作用

   三、改善隔肌毗鄰臟器病變

   四、增強神經調節功能

   五、調整機體反應性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和解少陽的原理

   二、探討調和肝脾的原理

   三、探討調和腸胃的原理

 

第十五章 芳香化濁法

 第一節        芳香化濁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滅毒抑菌、驅避昆蟲作用

   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三、調整消化系統功能

   四、平喘、祛痰[或消痰]、鎮咳

     作用

   五、抗變態反應作用

   六、解熱消炎作用

   七、調整中樞神經活動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芳香化濁藥中的活性成分

 

第十六章 祛風濕法

 第一節        祛風濕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抑毒、抗菌、殺蟲、抗腫

     瘤作用

   二、抗炎解熱作用

   三、抗變態反應

   四、鎮靜和抗驚厥作用

   五、鎮痛作用

   六、肌鬆作用

   七、改善血液流態

   八、強筋壯骨作用

   九、擴冠、改善心肌營養、提

     高心臟功能

   十、降壓作用

   十一、利尿排毒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祛風濕藥個性原理

   三、探討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

 

 

 

第十七章 祛痰法

 第一節        祛痰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軟堅散結作用

   二、降脂、擴冠、降壓作用

   三、平喘、止咳、祛痰作用

   四、調整消化系統功能

   五、調整神經系統功能

   六、抑制病原微生物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祛痰藥個性原理

 

第十八章 理氣開鬱法

 第一節        理氣開鬱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抗菌抑毒、抗腫瘤

   二、鎮痛、消炎、解熱

   三、改善管腔梗阻

   四、健胃、抗潰瘍、護肝、調整

     代謝

   五、調整神經系統功能

   六、擴冠、強心、升壓作用

   七、改善血液流態,活躍微循環

   八、對內分泌功能和子宮活動的

     影響

   九、祛痰、平喘、止咳、抗過敏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理氣開鬱藥個性和配伍

     的原理

 

第十九章 消食導滯法

 第一節        消食導滯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增強消化功能

   二、調整腸胃運動
   
三、降脂和降糖作用

   四、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五、抑菌、解毒作用
   六、補充營養成分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消食藥個性原理

 

第二十章 活血化瘀法

 第一節        活血化瘀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心血管系統方面
   二、血液系統方面
   三、結締組織方面
   四、對脂肪代謝的影響
   五、對組織修復和再生能力的影

     響
   六、免疫系統方面
   七、抗炎作用
   八、改善機體反應性
   九、抗癌、抑菌作用
   十、收縮子宮及抗早孕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血瘀的兼證和變證的治

     療機制
   三、探討活血化瘀藥個性和共性

     的原理

 

第二十一章 滲濕利水法

 第一節        滲濕利水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抗菌、去吸附、抑毒、驅蟲

     作用
   二、解熱、消炎、鎮靜作用
   三、抗癌與調整免疫功能作用
   四、利膽護肝作用
   五、消脂、降糖、抗動脈硬化作

     用
   六、改善心、腦血流供給,降低

     血壓作用
   七、利尿排毒作用
   八、防石、排石、溶石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滲濕利水藥個性原理

 

第二十二章 開竅法

 第一節        開竅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二、護肝解毒作用
   三、抑制病原因子,增強機體免

     疫功能
   四、解熱鎮痛作用
   五、消炎、抑制滲出作用
   六、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七、其他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十三章 安神養心法

 第一節        安神養心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鎮靜、抗驚厥作用
   二、促智作用
   三、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四、降壓作用
   五、其他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安神養心方藥適應證的

     個性

 

第二十四章 鎮肝熄風法

 第一節        鎮肝熄風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抑毒抗菌、抗腫瘤作用
   二、解熱抗炎作用
   三、鎮靜、止痛作用
   四、抗驚定癇作用
   五、降壓作用
   六、改善重要器官血流灌注
   七、改善血液流變性、活躍微循

     環
   八、解痙平喘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鎮肝熄風藥個性和配伍

     的原理
   三、探討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

 

第二十五章 補氣健脾法

 第一節        補氣健脾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神經系統方面
   二、內分泌系統方面
   三、免疫系統方面
   四、心血管系統方面
   五、消化系統方面
   六、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方面
   七、造血系統方面
   八、泌尿系統和水鹽代謝方面
   九、肌力方面
   十、抗菌、解毒、消炎作用
   十一、防治腫瘤作用
   十二、補充營養、糾正缺失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補氣健脾藥個性原理

 

第二十六章 養血法

 第一節        養血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神經系統方面
   二、心血管系統方面
   三、血液系統方面
   四、保護肝臟、調整代謝
   五、免疫系統方面
   六、調節性機能和子宮活動
   七、生肌長皮作用
   八、抗菌抑毒、消炎鎮痛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養血藥的個性和共性的

     原理

 

第二十七章 補腎陽法

 第一節        補腎陽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神經系統方面
   二、內分泌系統方面
   三、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方面
   四、血漿環核苷酸方面
   五、免疫系統方面
   六、心血管系統方面
   七、消化系統方面
   八、呼吸系統方面
   九、泌尿系統方面
   十、血液系統方面
   十一、壯骨補虛
   十二、抗菌、抑毒、抗癌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補腎陽藥個性原理

 

第二十八章 補陰法

 第一節        補陰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神經系統方面
   二、內分泌系統方面
   三、代謝方面
   四、免疫系統方面
   五、心血管系統方面
   六、消化系統方面
   七、泌尿系統方面
   八、造血系統方面
   九、補充營養、糾正缺失
   十、抗菌解毒、抑制癌腫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補陰藥的個性和配伍的

     原理

 

第二十九章 止血法

 第一節        止血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抗菌、抑毒、殺蟲作用
   二、收斂保護作用
   三、活化凝血過程
   四、提高血小板數量和功能
   五、增加血液黏滯度
   六、抗纖溶作用
   七、對血管的作用
   八、其他作用
   九、炭藥的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止血方藥對機體反應狀態的

     影響

 

第三十章 固澀法

 第一節        固澀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抗菌抑毒、殺蟲制癌
   二、收斂吸附作用
   三、提高機體調節功能,改善器

     官組織的反應性
   四、止汗、降糖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探討治病原理
   二、探討固澀藥的個性

 

第三十一章 驅蟲法

 第一節        驅蟲法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藥理作用
   一、驅殺寄生蟲作用
   二、安蟲作用

 第三節        結語
   一、驅蟲藥的作用特點
   二、驅蟲法的作用特點



 

方劑索引

 


訂購此書 │ 作者專區 │ 延伸書目 │ 優惠資訊 │ 回前一頁
 

地 址 :
106 台北市大安區樂利路六巷5號2樓
電 話 :
+886-2-27363188 . +886-2-27373085
傳 真 :
+886-2-23787315
郵 政 劃 撥 :
01065802 知音出版社
E-mail :
info@j-medbook.com.twjyin@ms31.hinet.net
skype :
jyintw
知音出版社 版權所有 © 2008 JYIN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