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療寶鑑
前 言

 

本書初稿於1958年開始動筆,“文革”後期初具雛形,1985年曾作為全國灸 法講習班的試用講稿倉促付印過,內容疏漏舛錯與印刷質量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 題,特別其中對許多問題的不同看法與師心自愎之處,必將為我界同仁所詬病, 故自印成之後,即惴惴不安。但事隔十餘年,並未由此而招來誚訕,相反書中的 不少拙見,還能得到同仁的首肯與某些權威著作整段與整章、整節引用,實非始 料之所能及!

客有問於余曰:今視子之修訂稿,與已經付印之初稿,其中不少大段的章節 ,已為他書正式出版發行,而子今又復依樣葫蘆,收入在本書之中,是人之取用 於子者,而子又復取用於人,是將反主為客,招來抄襲之誚矣!予曰:不然!一 個從未道破的觀點與見解,當首次被提出以後,如能得到別人的贊同與重複,將 是最大的愉快與收穫,被重複與抄引的次數愈多,則首倡者將愈感快慰,又何慍慍之有乎!客首肯而退!

本書首先是對灸法的處境與前景,憂心忡忡地提出了一些粗淺看法。這些雖然都是一些漫無邊際的浮想與空談,但這也是全書內容的主導思想與中心話題。

在論及《經脈系統的內容在針灸療法中的地位》這一至關重要的問題時,不能不有著重的說明:當前之言針灸者,莫不侈言經絡,而經脈與經絡又是混淆不分,甚至是主次顛倒,認為經脈是由經絡所派生出來的,把經脈從屬在經絡之下。這種認識的存在,必然混淆了針灸學說與針灸療法的原有面目。特根據中醫的 經典,溯本探源,對古代經脈學說的內容及其在針灸療法中的各自地位,作了系 統的整理與發掘,以見古代經脈學說與內容,乃是不同聯絡體系的組合與總稱,
而在針灸療法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中,又各有著不同的地位與作用。對針灸作用的 發揮與效果的顯示,不僅是以各種溝通聯繫有形的經脈結構為基礎,就連皮膚、肌肉、骨骼等體系也包羅在內,其中由於特有的無形的經絡體系,功能特異理論深邃,更為古今中外從事針灸工作者所重視,因而成為經脈學說的主要內容和取得了針灸療法的卓越地位。有充足的理由說明經脈乃是人身各種溝通聯繫體系之總稱,而特有的經絡體系乃是在形態結構經脈系統以外的另一種功能體系,如心──血管體系、經筋體系與經絡體系等,而在討論這些體系的整體作用時則稱之 為系統,以體系作為系統的分支。用作討論古人經脈學說與內容相互關係的主次 區分。在《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研究經絡學說》中,也提出了不少芻蕘與狂夫之 見,其中對“氣”與“經氣”的闡釋,頗感自詡。其次用“水到渠成”作為經絡 體系存在的例證,也似乎言之有物。而對古代經絡學說錯誤和欠缺之處所提出的“一源三岐”之說,更是一個從未被道破的客觀真理。目前已被某些權威著作列為內容之一,這是值得自慰的!同時在此也致以謝意!

針與灸西醫認為屬物理療法的範疇,而物理療法的品類繁多,尚未見在兩種不同的物理療法中能用一種理論體系來說明其作用機制者,在針與灸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作用方式中,其所以能互相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其中必有一種內在聯繫的基礎與共同作用機制的存在,弄清這種關係,也不失為研究針灸學說的一個內容。本書所列舉的各種關係,固然是屬於一種皮相之見,但也不失為探索針灸作用的愚者之一得。任何一種治療手段決不能適用於任何疾病,中醫其所以能歷久不衰屹立於世界醫林,主要是依賴於它的兩大支柱:一是方劑,二是針灸,而在這兩者之間,既是互有優劣,也需彼此互補。如對之作出一番比較,在臨床上既可左右逢源,也可取捨適當,擇善而從。

不論是針還是灸,選穴都是第一關。選穴的常規因針與灸的作用特點的不同略有區別。而在灸法本身來說,又是形式繁多,難求一律,在這當中也存在著比較與選擇的問題,以之作為本書內容的一章似非多餘。對灸感規律的了解與探索,並不僅僅在於對灸療效果的提高,重要的是通過
這種規律與特性能對人體的奧秘與中醫基本理論得到顯示與驗證。這種規律的發 現,如能得到普遍重視與認真開拓,其前景是自不待言的。

熱症不能用灸,這是強加在灸法頭上的冤案,雖然已經漸漸得到“平反”,但距離普遍與大膽地應用,還要有一段時間,特別是有人在挖空心思,用“八綱辨證”來為熱症不能用灸招魂,因之翻案的潛在危機還是存在的,通過對《針灸辨證與治症》的討論,可能對這種翻案之風,有所遏止。

《灸賦》不失為針灸歌賦的一個嶄新內容,在灸賦被收入《中國灸法大全》 時,又蒙山東省衛生廳前廳長張奇文先生逐條作注,允為蕪文生色,但敝帚自珍,故在本書中仍保持原貌。對針灸的辨證與治症,及針灸治症的理論基礎,用“通”的觀點,進行論證,也可認為是獨具新意。

針灸學與針灸療法,歷來已成為一門專有的學科與專有的詞彙,而在本書中卻常常反其道而用之,稱為“灸針學”與“灸針療法”,這並非是任意顛倒,而是有例可援的,早在《素問•血氣形志篇》中,即有“五藏之俞,灸刺之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奇病論》“病名曰息積……不可灸刺”諸說。為了能促進灸法的復興,鞏固灸法的地位,根據灸和針優缺點的比較,把灸列在針上,亦屬矯枉必須過正之意也。而有時也仍稱之為針灸者,乃積重難返,吾從眾也!

本書對於針灸理論的發掘與探討,臨床實踐的引導與啟發,決非陳陳相因,拾人牙慧者可比,當然其中不少地方不免出自推理與師心,然響缶鳴蛙,聊當齊人之語,空勞自苦,難逃覆瓿之譏,而自慚自嘲,自詡自慰,均將兼而有之矣!

周 楣 聲    
歲在戊寅清明前五日於安徽灸法研究會
時年八十又一歲 

【上 篇】 灸 論   第1章  關於振興灸法的思考

 

第一節 灸法的歷史回顧與現狀
作為中醫臨床治療學重要手段之一的灸法,源遠流長。追溯其起源,雖無確切佐證可憑,但它和任何事物一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因此它的誕生,必然是人類在掌握了用“火”的技術以後,才從火灼傷人發現和發展而來的,而“ 壯”的取義正是在這方面的例證和遺跡。

關於“灸”字的由來和取義以及“壯”字的正確解釋,在《灸針探源賦》中再作說明,灸是指用火在孔穴上進行燒灼之意,在此不作重複。對於這些,不僅目前無人注意及此,就是灸的字形也被改變了!由於“灸”與“炙”的字形相近因而出現了不少的《針炙學》、針炙科與針炙專家,曾見有一位具有權威性的針灸專家的名片上,竟然有五個針炙頭銜,真叫人啼笑皆非,欲哭無淚!可見灸法 的沉淪,已經到了何種程度。

在灸與針療法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本來是灸重於針。在古代的中醫文獻中,大多是以灸為主,針為輔。嗣後則是針灸並重而相提並論。但是由於以往的灸法,方法原始,痛楚較大,因而使灸法逐步退居針下,降至近代,更是重針輕灸,且有淹沒的可能。目前國內外對針刺作用機理的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與獲得一定的成果。而在灸法方面,不只是一個空白點,簡直是無人區!既然是針灸並稱,而對這種畸形發展就不能熟視無睹,而任其衰落!在臨床實踐中,灸和針固然是各有所長,而在很多方面,灸效卻常常超出針效,故必須使針與灸同被重視,同為人類的生存和幸福作出貢獻!

自從針麻一度被推廣和應用以來,灸法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名存實亡,不僅在人民大眾的心目中,灸法是久已生疏,即以針灸工作者本身來說,對灸法的情感也是十分淡漠。

目前灸法的衰落,一方面由於灸法本身還存有一定缺點;其次正是由於灸法本身的缺點,因而使灸法的應用不廣,而灸法的應用不廣,又使對灸法的作用生疏,因此要想發揮灸療的效果,提高灸法的地位,首先就要從改進灸具與應用灸法入手,從應用中嘗到甜頭,發現苗頭,再作探索和提高,努力恢復灸療的面目,發揮灸療的最大特點,這是針灸工作者面前義不容辭的迫切任務。以下所述,主要是對傳統灸法如何對待,提出一些個人看法,以供參酌!

第二節 振興灸法的方向
一、必須緊緊抓住以中醫學說為核心的根本環節
針灸學說是在中醫基本理論體系孕育與誕生過程中的產物,而針灸功效也正是中醫基本理論體系的體現,離開了這一點,對於針灸功效的理解與解說,均將是茫然無緒或是誤入歧途。目前運用西醫的觀點與手段,來研究針灸學說與功效,已經是昌盛一時,如果不如此,則針灸本身似乎也就無存在餘地,這不能不說 是一種方向性的失誤,令人痛心的事!西醫的研究手段與理論體系,不論如何高明與精湛,都是離不開片面、表面、孤立、靜止、形而上學的範疇;中醫的理論
體系與認識方法,不論如何空洞與抽象,都是以對立統一,發展變化,互相依維與制約為出發,處處都在貫串著辨證法的思想方法,而陰陽五行學說,正是這方面的代表和典範。如果運用中醫的陰陽學說,來對中西醫的思想體系與研究方法作為畫分,則西醫無疑是偏重於陰、陰有形、強調生動具體,而中醫則是偏重於陽、陽無形,著重於抽象思維。由於兩者的基本觀點與立場的彼此逕庭,則研究手段自然就難於一致。

二、必須掌握傳統灸法的基本特點
1.灸法必須以艾為熱源,而針法也必須以手法運針
離開“艾”與“手”,任何光電學領域內的針灸療法,與傳統針灸方法並不具有血緣關係,不能相提並論。以針刺治療來說,既有針具本身的物理作用與病人身上的得氣感應,更要有施術者的靈感與氣功基礎。因此高級的針刺手法,乃是“以人治人”。而艾熱之熱,更非其他發熱的物質所能代替。自古以來灸法的作用方式,雖然已衍變為多種多樣,而艾熱的基本作用則是沒有改變的。

2.要對傳統灸法進行深入了解、探索與驗證,在繼承古人和前人的基礎上,再有所發現和有所提高
如果我們今天用似灸非灸似針非針的各種變法,以驗證古人的原法,這就是以驢頭比馬面,以東施比西施,形既不同神就更難相似了!這並不是說傳統灸法永遠不變,而是首先要把傳統灸法的作用機制與經驗弄懂和經驗學到手,然後才能考慮改進和代替。這也就是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如果由改進而達到代替則更好,或者是長短互見,則可以新舊並存,擇宜選用。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是目前對傳統灸法尚不十分了解,而逕認為某種近似和改進的方法,就是傳統灸法的進步
和發展,這和飲酒一樣,高粱與花雕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3.要保持灸法具有“點”的作用
不論是針還是灸,都是針對孔穴進行的,而穴也就是“點”,艾熱必須作用在孔穴的一點上,效果才能發揮,感傳才能出現,使氣至病所。在目前的某些灸具中,與其說是灸具,不如說成是暖爐,因為只有面的作用,決無點的功效。而感傳作用也就無從出現。光電作用的灸法,是可能有“點”的作用,但又喪失了艾的效果,故兩者均不能與傳統灸法相比。

4.要對灸療工具進行更新與改革
灸療的致命缺點,當然是由於直接灸所造成的創傷與疼痛,但自溫和灸特別是艾條灸問世以後,對於這一缺點可以認為已經得到了改善和彌補,但隨之而來的則是燃艾的煙塵又招來了新的困難,就是造成空氣污染與未曾得到充分證實的 認為艾煙具有致癌物質。而在以光電為熱源的各種灸法與灸具,又在不斷地興起,而燃艾的煙塵,可算是又得到了解決,在闖過了兩重難關以後,而灸法的功效仍然未能充分發揮,這又是一個新的難題。這就牽涉到灸材即發熱源的問題,即
灸法決不僅是熱的物理作用,更需要有艾的藥理作用,使藥理與物理互相結合,方能相得益彰,而發揮最大的治療作用。這樣既要求以艾為熱源,而又害怕燃艾 的煙塵,而在灸具與灸的改進時,就未免使人棘手!因此我們所說的對灸療工具的更新與改革,乃是在傳統灸法基礎上的更新與改革,決不是指在光電學方面而言,當然也不排除光電在這方面的輔助作用。故爾對新的灸具的要求:第一熱源不能離開艾;第二燃艾不能有煙;第三結構要簡單輕巧,用途能廣泛,適用於身體的各個部位與不同病種;第四要能進入千家萬戶,人人能用,人人會用,既能用於治病,又能用於防病。個人在這方面,雖然也做了一點工作,但距離上述要求還很遠,需要我們一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一平凡而偉大的歷史任務!

三、重視灸法治療急性病與器質性疾病的研究
目前有不少人與許多教材,均認為灸法對慢性病為有效,而對急性病就不適宜,所謂“急性病宜針,慢性病宜灸”,似乎已是深入人心。這種認識是極其片面,埋沒了灸法的主要功能。須知凡是病程愈短,病勢愈急,則收效愈速,反之則較慢,近年來作者應用灸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所取得的顯效,更是有力的證明。

灸針對功能性疾病有效,對器質性疾病則根本無效。這也是目前所公認和有商討餘地的,病理的機能和器質改變,是彼此結合的,並不是凝固和僵化的什物。只要機能和器質之間的聯繫未曾割裂,器質改變未達到不可逆的程度,則器質改變也可得到恢復、改善和消除。雞眼與痣瘊,被稱為良性腫瘤,通過針灸能使其脫落,這也是公認的事實。在腹股溝疝的患者,不僅可以促進疝內容的回復,而且還可以減少其發作。他如鞘膜積液、痔疾、翼狀 肉,及鼻瘜肉等,也能使症狀有明顯改進。至於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肥大,應用灸針療法而獲效,更是不在話下。如果能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改進和提高也許能走出一條新路!

四、對現行灸效臨床指標不能過分強調
人類可能出現的病症究竟有多少?不僅目前無法統計,而且在將來也將難以統計。有的是常見的多發病,有的是少有的罕見病,在目前來說對多發病的認識是比較熟悉,各種病理變化與病理過程,已有一定的客觀依據和準則,就可把這一疾病與另一疾病明確分開而不致混淆。從而也可根據這些準則,擬定出系統的治療方案與措施,然而目前在針灸作用的臨床指導上,如果離開了目前依據西醫方法提出的指標,有關的論文等就不可能給予發表,更談不到什麼重視和推廣。

須知在五光十色的許多病種中,其基本規律與治療方法能被認識者固多,而未被認識者尤多,多發病固多,而罕見病亦多,而在罕見病方面,不僅對其客觀指標的特定檢查,尚不知如何掌握,而且在日常臨症時,也不能等待完成某項特定檢查後才開始進行治療,特別是在廣大中小城市與農村,以及廣大基層單位的醫務工作者,如過分要求與強調這一點,將會大大地削弱了針灸療法的適應範圍,使針灸對許多罕見病與疑難病的效果得不到推廣和應用,我們祖先許多的寶貴經驗和臨床財富,並不是根據西醫方法制訂的指標才流傳下來的。

即以常見病來說,有許多也不是靠西醫方法由特定檢查的客觀指標才能肯定其療效的。臨床症狀就是最簡單、最可靠、最現實的客觀指標,輕視和忽視這一點,過分強調用西醫的方法所獲得的客觀指標,乃是片面的。中醫的效果,必須得到西醫的承認才能被認可,這是繫在中醫與針灸療法項上的枷鎖,必須打破這一枷鎖,使客觀指標與客觀效果同時得到重視,才能使針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和臨床經驗得到不斷地擴大和推廣,才能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更多的貢獻。

下載訂購單電話訂購:02-27363188
 

知音出版社 版權所有 © 2008 JYIN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